“他更在乎的,是能遺留在世的東西,是自己如何能被這世界記住。” ——《天才》  一天清晨,他來到辦公室。悄悄地,從背後一把抱住自己的女助理。事情結束,愛因斯坦懇求:“親愛的,來和我一起生活吧。”女助理整理了一下衣領,斷然回絕:“你瘋了?你是有妻子的人!”隨後,愛因斯坦擺出一段“清新脱俗”的説辭: 那有什麼關係呢? 我喜歡莫扎特,也喜歡哈巴; 我喜歡瑞士的阿爾卑斯山,也喜歡波蘭的海。 那我為什麼不能同時愛着你和愛沙(妻子)?
一夫一妻制,那是宗教下的產物。 任何對權威的盲信,那都是真理的頭號大敵!
這個愛因斯坦不是別人,正是那個提出“相對論”、“質能方程”,然後一舉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。 甚至曾拋妻棄子,負了真心人。直至晚年,仍流連花叢,樂不思蜀。 哲學不及格,歷史不及格。總之,除了數學和物理,其它都沒有達到升學要求。不過愛因斯坦求學心切,立志一定要成為科學家。於是,決定復讀。那天下午,歐洲街道人聲鼎沸。愛因斯坦舉起手,敲了敲補課老師的大門。“我只是想成為物理學家,卻為什麼要學習歷史?這不很荒誕嗎?”他告訴瑪麗,“我會發明凍結時間的方程式,然後,讓我們幸福永駐。” 她雖然不知道世界的奧祕,但深知眼前這個男人的抱負和執着。不可阻攔,也無法阻攔。 進入大學沒多久,他就移情別戀。愛上了一個叫米列娃的女同學。因為19世紀末歐洲,對女性偏見依然根深蒂固。她們絕大多數人,都沒有讀大學的權利。米列娃不只是全校唯一的女學生,還是全校數學成績最優的學生。比你分數還高。 五官立體,身材挺拔。尤其是那雙深邃的眼眸,不知勾走了多少女人的魂。坦白説,在對待女人的態度上,天才愛因斯坦和一般渣男並無不同。那天晚上,宴席上賓朋滿座。有男方的朋友,有女方的父母。她説自己擔心學業,愛因斯坦就承諾:“我可以幫你補習,一起獲得學位。”“你平時很嚴肅,身體卻如此的柔軟,那我就叫你洋娃娃吧。”他告訴米列娃,自己身體每個部位,都被她的聰明才智所吸引。 愛因斯坦回答:“一個無法對事物本質進行深入對話的女人,我無法和她共度一生。” 沉溺於男女之情,很大程度影響了愛因斯坦和米列娃的學習。以至於蘇黎世理工大學的畢業考試,愛因斯坦只是勉強及格。值得一提的是,米列娃出身社會底層。父母都是農場主,文化水平有限。再加上社會對女性的歧視,米列娃幾乎沒有接受什麼正而八經的教育。但是,她居然考上了一流的理工學院,蘇黎世理工大學。成績甩別人幾條街。以至於有世人感慨:米列娃是被愛因斯坦毀掉的另一個“世紀天才”。因為在當時,想從事科研,就必須要取得相關的大學學位。否則,一切都與你無關。 那時,24歲愛因斯坦還籍籍無名,只是專利局一個小職員。收入低,前途渺茫。某個晚上,愛因斯坦一聲招呼沒打,突然出現她面前。然後,一個深情的擁抱。輻射量子,我一直尋找的重大突破。裏面有一些難題,需要你幫我計算。 或許,愛因斯坦至始至終,愛的都只是她的頭腦,而非完整的人。他相繼發表了《量子論》、《論動體的電動力學》,並解決了光電效應。震驚全球。客觀説,愛因斯坦有此成就,離不開妻子米列娃的功勞。而愛因斯坦也承認,“沒有妻子做搭檔,我可能什麼都做不成。”但是,在論文發表之際,愛因斯坦卻拒絕加上“米列娃”三個字。他回答:“我們是一體的,愛因斯坦是我們共同的名字。我的榮耀就是你的榮耀,沒必要再加一個名字。”但米列娃身為家庭主婦,沒有名望,沒有話語權,只能被迫接受。 她和米列娃不同,既不懂科學,也不想知道世界的奧祕。愛因斯坦告訴朋友:“跟表姐在一起,便覺時間飛逝。”她痛斥母親:“你知道鄰居怎麼評價你嗎?跟已婚男人偷情,無恥!”“今天我邂逅了一個數學家,他想和我上牀。我差一點就同意了。”那時,愛因斯坦僅三十幾歲。柏林大學教授,普魯士科學院院士,名利俱有。 也許是出於愛,也許是出於不甘,米列娃打死不同意離婚。為了方便和新歡來往,他擬了一份分居協議,給自己的妻子。四,如我有要求,你必須立刻停止和我説話,必須立刻消失在我的視線。而沒有事業、沒有未來的米列娃,整日以淚洗面。活成怨婦。米列娃説:“恨,但更我恨我自己。為什麼就因為你淪為今天這種地步!”是啊,如果沒有遇見愛因斯坦,如果當初堅持補考學位,如果沒有成為家庭主婦......如果獲獎,獎金將全部歸你和孩子所有。只要你答應離婚。 面對新歡,年過四十的愛因斯坦,再次許下諾言:“我將忠誠於我的妻子......”可是,在愛因斯坦的世界裏,怎麼可能會有“忠誠”二字?那是一個比愛因斯坦小15歲的女人。兩人曾一起去英國旅遊。因為她很清楚愛因斯坦的風流本性。所以,對於“忠誠”,幾乎沒有抱有任何奢望。對於外人的詢問,她坦然承認:“能以偉人的妻子出席重要場合,這件事我感到很驕傲。”愛因斯坦渴望的,更多是一種理解,一種自由——即,不受世俗道德所約束。 愛因斯坦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,並沒有將獎金全部交給米列娃。只給了一部分。小兒子患上重病。為支付醫療費,她賣掉房子,花光所有錢財。1948年冬天,在一個漫天大雪的夜裏,米列娃去探望病重的小兒子。從此中風癱瘓,卧牀不起。備受身體與心靈的煎熬——她擔心自己死後,小兒子無人照料。彼時,年過六旬的愛因斯坦博士,正在和一個蘇聯美女談戀愛。在某個時刻,他可曾思念,那個叫“米列娃”的天才女子,如今過得如何?是否安好?又是否會想起,當年那個叫“瑪麗”的女孩,如今在何方?就像愛因斯坦助手的總結:他更在乎的,是能遺留在世的東西,是自己如何能被這世界記住。但神話背後的自私、無情、不負責,卻成一捧泥沙,吹散於歷史風中。一如雲煙,消失無痕。美劇《天才》,改編自沃爾特·艾薩克森《愛因斯坦傳》
//m.rr.tv/detail/4836?snum=7 B站視頻《10分鐘看完《愛因斯坦傳》教科書級的渣男,卻讓全人類都記住了》 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kW411N7dT?from=search&seid=14317225061264096280
|